School of Moder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HKU Head
     
Note    
Jerusalem, State of Israel July 2005
« Previous | 三教聖地 | Next »

你可知道嗎? 在歐洲, 亞洲和非洲的交匯處, 有一塊面積只有約一平方公里的地方, 在那裡所發生的事情, 竟能牽動著數十億人(註一)的心靈; 她不單是歷史藝術的寶庫, 也是宗教文化的搖籃. 也許你對宗教不曾認識, 也不渴求; 但當你走進那裏, 不難感受到那種宗教信仰的個性, 也不期然被那宗教的神祕魅力所吸引. 在這細小的地方裡, 樓房 古舊, 街道狹窄, 凹凸迂迴, 卻堆砌著無數的宗教建築, 歷史遺跡, 每處都有說不完的神蹟故事; 那些鐘聲, 呼禱聲, 哀哭聱, 歡笑聲, 鼓樂聲, 此起彼落; 都是在表現了信徒們對神的敬虔和崇拜.

約在三千年前, 繼掃羅王 King of Saul 在巴勒斯坦 Palaistina 地建立以色列王國Kingdom of Israel 後, 大偉王 King of David 團結十二部族, 定都耶路撒冷 Jerusalem (希伯來文意譯為「和平之城」). 所羅門Solomon 在公元前973年繼承父親大衛的王位, 成為第三位以色列王國的國王後, 在首都耶路撒冷, 僱用了近二十萬人, 用了七年時間, 在摩利亞山 Mount Moreh 上為耶和華上帝建造了一座莊嚴華美的聖殿, 並存放了藏有「 十誡Ten Commandments 」法版的約櫃, 稱為 第一聖殿First Temple 或所羅門殿 Solomon Temple. 自此, 聖殿成為猶太教信仰的最高象徵, 耶路撒冷成為猶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所羅門王死後, 以色列王國分裂, 先後被亞述, 巴比倫, 波斯, 羅馬, 阿拉伯和奧圖曼等帝國所入侵. 位於摩利亞山上的第一聖殿, 在巴比倫統治時期已被燒毀. 直至公元前19年, 在羅馬帝國Kingdom of Rome 統治期間, 當時在 巴勒 斯坦地的分封王大希律Herod the Great, 為要討好猶太人, 大規模地修建聖殿, 興建了一座比第一聖殿還要輝煌宏偉的聖殿, 稱為第二聖殿Second Temple 或希律殿Herod Temple. 但在八十多年後, 即公元70年, 羅馬帝國的提多 Titus 將軍大舉驅趕和殺害猶太人, 更將第二聖殿拆毀. 在四世紀初, 拜占庭時期, 基督教盛行, 當時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 在第二聖殿的西北面, 耶穌被釘和埋葬的地方, 興建了一座聖墓堂Holy Sepulchre, 來紀念耶穌的復活, 自此, 成為基督徒的一個重要朝聖地方.

在公元691 年阿拉伯Arab 穆斯林Muslim 打敗羅馬人後, 奪取耶路撒冷, 並在聖殿(第一聖殿和第二聖殿)原址興建了一座宏偉圓頂的奧瑪清真寺, 為當時最具影響力的伊斯蘭教寺廟. 其後, 耶路撒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英國佔領. 公元1947年聯合國決議讓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建立以色列國, 但耶路撒冷卻歸聯合國接管. 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 爆發, 約旦和以色列分別控制了耶路撒冷的東城和西城, 1967年的六日戰爭後, 以色列佔領整個耶路撒冷城區, 並宣告為 永恆的首都. 但其地位和歸屬問題, 迄今仍爭論不休.

耶路撒冷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北部, 地中海東岸, 巴勒斯坦地區, 以色列中部, 猶大山地之巔, 海拔790公尺. 現今的 耶路撒冷分為東, 西兩部分, 全城面積約160平方公里. 東耶路撤冷, 包括只有約一平方公里的舊城區, 被視為世界三大宗教, 即猶太教Judaism, 基督教Christianity, 伊斯蘭教Islam的聖地. 西耶路撒冷為新城區, 商貿集中地.

猶太人一直把耶路撒冷視為其信仰的中心, 那裏不單曾屹立著敬拜耶和華上帝的聖殿, 也是猶太先祖亞伯拉罕祭獻兒子以撒給耶和華之地. 據伊斯蘭教的傳統, 先知穆罕默德是騎著白馬從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夜行至此, 從清真寺內 的 聖石處升天. 而基督教的彌賽亞(救世主)耶穌也曾在這地傳道, 後來也在這城內受審, 訂罪, 受死, 埋葬和復活.

耶路撒冷 的城中之城, 就是人們最為熟識的舊城區, 也可以說是聖城中的聖城, 因為那裡同是猶太教, 基督教和伊斯蘭的聖地. 舊城城牆高十二公尺, 共長約二千五百多公尺, 有七個城門. 現在的舊城區分為五個部份, 在東面有聖殿山; 在東北方的是佔地最大的穆斯林區Muslim Quarter, 東南面是猶太區Jewish quarter, 西北面是基督教區 Christian Quarter, 和在西南面佔地最小的亞美尼亞區Armenian quarter.

猶太人的早餐非常簡單, 只有蔬果, 麵包和醃製過的魚塊, 其它肉類和刺激性飲料都不可進食. 早餐吃過後, 來到舊城的南面, 從糞廠門Dung Gate進入舊城不遠, 就可看到猶太人視為最神聖, 最接近至聖所的石牆, 因石牆位於聖殿山(摩利亞山)的西邊, 故稱為西牆Western Wall. 西牆是一堵長48公尺, 高18.3公尺的大牆. 西牆的下層巨石原是大希律 為聖殿山建造的擋土牆, 中層屬阿拉伯時期, 而最高層則是十九世紀時所堆砌的. 西牆象徵和紀念己毀的聖殿, 是猶太朝聖者和祈禱者嚮往的最神聖的猶太教聖地, 也是猶太人能最接近聖所之處, 被視為民族信仰和團結的象徵, 對它極其真惜. 自羅馬人佔領耶路撒冷, 燒毀聖殿後, 猶太人被驅趕流放, 他們唯一可准許返回耶路撒冷, 是在阿布月9日(猶太教曆), 他們都會聚集在此牆前祈禱記念, 為己毀的聖殿而哀哭. 此後千百年來, 常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 身穿傳統猶太服裝, 在這擋土牆前祈禱; 有的手捧「托拉」, 如泣如訴地誦讀經文, 更有面壁號哭, 或是用手撫摸牆上的 巨石低聲飲泣, 緬懷先祖, 追憶千百年來猶太民族所遭受的苦難, 流離失所; 因此人們稱這牆為哭牆.

在1967 年六日戰爭後, 以色列人佔領耶路撒冷全地後. 他們拆除靠近擋土牆的樓房, 將之闢為廣場, 並改稱哭牆為西牆. 西牆及其前面的廣場, 如今已被視為猶太教的戶外聖殿. 進入西牆廣場有一定的規矩, 男左女右, 中間有圍欄相隔, 男士必須戴帽, 入口處放有白色紙帽供沒有帽子的遊客使用. 我們雖不是猶太教徒, 但都專重他們的宗教禮儀, 戴上帽子, 才走進去. 虔誠的猶太教教徒, 面對著牆壁, 低著頭, 左手握著經書, 右手拊著胸口, 誦經祈禱, 有的披著祈禱巾, 遮蓋頭部, 專心禱告; 有的更親吻牆石. 現今, 西牆成為以色列國舉行國家慶典和宗教活動的場所. 每天從日出到日落都有絡繹不絕的猶太人來此祈禱, 讀經, 或舉行各種宗教儀式. 許多猶太教教徒把祈願, 禱文寫在紙上後, 將紙張塞進石縫隙罅中, 他們深信, 這書信將會寄到上帝手中, 並細閱他們的祝願和祈求, 故有教徒稱它為「 上帝的 信箱 」.

男土區左角有一通道, 通道內藏有各種語言文字的經書, 是猶太教徒讀經祈禱的地方; 也有拉比正在教導小孩誦讀經文. 入內左轉有一間小室, 室內設有三個櫃, 櫃內全放滿了「托拉 Torah」. 托拉, 記載了創世記, 出埃及記, 利未記, 民數記和申命記五卷書, 又稱為摩西五經. 詳細記載了關於世界和人類的由來, 上帝給以色列人 的應許和 立約; 以色列人早期歷史和猶太教各項祭禮律例的來歷和文獻, 提出了許多指導觀念並預言了以色列民族的命運. 托拉強調上帝是絕對獨一的, 衪創造了世界和人類, 衪和以色列人訂立了永久的契約, 是所有猶太教聖卷的基礎, 猶太教 教規的重要依據. 以色列人不單視她為猶太教的聖經, 也是律法書.

剛好今天是星期四, 來西牆的猶太人除了向上帝耶和華禱告外, 還有不少猶太少年來這裡舉行成人禮儀式. 傳統的猶太人大多在星期六(安息日)早上舉行的, 但現今也容許在星期一或星期四舉行. 依照猶太律法, 男孩到13歲, 女孩 12歲生日那天開始就是成人. 男孩滿13歲便要舉行成人禮, 開始誦讀「托拉」, 背諗經文, 並必須謹守猶太教的六百多條誡律, 有各種宗教責任和義務; 如每天要祈禱, 守安息日, 和出席各宗教活動. 但這些宗教責任 並沒有強加於女孩 身上, 她們也不必參加任何宗教儀式, 也不著重成人禮.

猶太人都非常重視成人禮. 在左面的男士區, 面積比女士區大一倍多, 來舉行成人禮的猶太人, 在區內擺放了不少 卓子, 當作祭壇; 早約有二, 三十台, 為方便女士親友, 大多都將卓子靠近女士區. 圍著卓子的除了要接受成人禮儀式的小孩和他的親友外, 還有一位主持儀式的拉比. 拉比是孩子的老師, 除了負責教導猶太教教義和猶太律法外, 也是成長智慧的指導者. 在成人禮的儀式裏, 拉比和接受成人禮的少年都要配帶經文盒Phylacteries (希伯來文 Tafflint, 意為祈禱), 以表示對上帝的敬意和對誡律的遵守. 少年人並須手拿著托拉, 頌讀摩西五經. 讀經完畢, 經拉比完成 禱告和各種禮儀後, 父母親會將帶來糖果送給孩子, 分派給親友; 有的更敲鑼打鼓, 唱歌跳舞; 在女士區的親友們, 隔著圍欄, 站在木箱或椅子上, 探頭向孩子叫喊祝賀, 熱鬧非常.

經文盒由兩只有約4厘米方形的黑色皮革小盒與黑色皮帶組成. 一個戴在前額上方, 一個繫在左臂上. 頭部所配帶的經文盒內藏有手寫的出埃及記和申命記的經文, 手臂上所配帶的, 內裏只有一段經文, 抄錄自申命記六章八節:「也要擊在手上為記號, 戴在額上為經文.」這些經文囑咐著猶太人全心全意地敬愛上帝, 聽從上帝的誡命. 經文盒製作小巧精細, 價值由千多美元至數千美元不等, 通常是由父親贈送給接受成人禮的孩子的.

配帶經文盒的程序是相當嚴謹和複雜的. 配帶時必須站立, 先把戴在頭上的經文盒用皮帶固定在額頭前方. 然後將 另一個經文盒繫在左臂內側, 朝向心臟, 小盒由相連的皮帶固定, 皮帶先要在左小臂上繞七圈, 然後在手掌心上繞三圈, 組成一個代表上帝的希伯來文字, 最後繞在中指上. 這配帶程序是為了使教徒在祈禱前排除雜念, 專心一意. 現在大多數猶太人已不再配帶經文盒, 只有在重要的宗教儀式上帶上, 但部份正統的猶太教徒, 還每天遵守這悠久的古老傳統.

在西牆的右方, 有一條行人天橋, 連接著西牆上的頂端, 通往聖殿山. 阿拉伯人稱聖殿山為哈蘭埃舍謝里夫Haram esh-Sharif, 意即「崇高的聖殿」. 聖殿山位於舊城最高處, 佔地約舊城的六份之一, 由穆斯林管理. 因聖殿山經常發生宗教衝突, 當局會在伊斯蘭教在正午舉行敬拜前後關閉入口, 以防滋事份子搗亂. 我們趕緊在早上十一時半前進入聖殿山範圍, 在進入聖殿山前也必須經過軍警的檢查站, 在通道上放有給猶太教信徒的警告標句, 寫著「嚴禁踏足聖殿山, 以防無意地踐踏至聖所, 因而違背耶和華的法規」. 攀登後不遠處就可看到一座蓋有巨大金色圓頂的清真寺, 這座既宏偉又美麗的的八角建築, 屹立在高地上, 金碧輝煌, 是耶路撒冷最顯著的地標. 阿拉伯人稱它為奧瑪清真寺 Mosque of Omar, 又因它建在一塊巨石上, 所以又稱為聖石圓頂寺 Dome of the Rock. 公元638年, 耶路撒冷被阿拉伯的伍麥葉王朝 Umayyad Dynasty 所佔領, 奧瑪清真寺由第五位統治者阿特馬力Sbd al-Malik 於公元685至 691年間, 聘用拜占庭的建築師和阿拉伯的畫師所興建的. 八角牆身每邊長21公尺, 牆壁用大理石砌建, 外牆鑲嵌著繪有花形圖案及可蘭經文的彩色瓷塊. 耀眼的圓頂直經約20公尺, 蓋在高30公尺高的寺上. 約旦王胡辛在公元1996 年捐贈 了80公斤, 約值680萬美元的24K純金重新覆蓋. 頂上立著象徵伊斯蘭教的新月標誌. 寺內富麗堂皇, 正中央是一塊灰白色的長形巨石, 約長18公尺, 寬12公尺和高2公尺. 根據猶太教,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傳統, 這塊石就是先知亞伯拉罕獻他的兒子以撒給神的地方. 而伊斯蘭教更相信這是穆罕默德從這塊岩石上由天使引領升天, 聽取真神阿拉 Allah的教訓和啟示. 穆罕默德為真神阿拉的最後一位先知, 他透過天使加百列, 將阿拉的道理和教訓, 用了二十三年 的時間, 編寫成「可蘭經」, 是伊斯蘭教的聖書.

接近正午十二時, 金黃的圓頂, 在太陽的照射下, 顯得特別耀眼眩目. 在聖殿山廣場上, 因宗教信仰不同的原故, 所遇見人們的衣著服式跟西牆下的的猶太人折然不同, 來這裏的大多是要進入岩石清真寺敬拜的阿拉伯伊斯蘭教信徒. 聖殿山 上看似氣紛平和, 信徒們都安靜地用水潔淨自已的手, 腳和臉部, 準備祈禱的心, 進入清真寺內敬拜. 而然在聖殿山周圍卻有著存在已久的危機, 因為岩石圓頂寺的前身就是猶太教的第一聖殿和第二聖殿. 無數的猶太教徒都希望能在聖殿山上重建聖殿, 有部份激進的猶太人, 不斷要求以色列政府拆毀清真寺; 更不時趁機倉進聖殿山, 企圖奪回聖地. 所以進出聖殿山的保安是相當嚴密的.

岩石圓頂寺對面的是阿薩寺El-Aqsa Mosque, 是穆斯林的聖地, 在公元709至715年的伍麥葉王朝的哈里發阿華列 Caliph al-Wahdi, 為紀念穆罕默德從麥加夜行至此最遠的地方而建, 可蘭經裏的阿薩El-Aqsa 就是「最遠」的意思. 清真寺是羅馬式建築, 樸實無華, 佔地七千平方公尺, 為耶路撒冷區內規模最大的清真寺, 但不開放給遊客參觀. 穆斯林把聖殿山視為伊斯蘭教的第三聖地; 第一聖地為麥加Mecca 的天房, 第二是麥地拿Medina 的先知墓.

我們從北面的出口, 離開聖殿山, 進入基督徒區. 耶穌基督約在公元三十年四月, 在耶路撒冷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 耶穌的死只是故事一則, 但對基督徒的信仰來說, 是上帝差遣衪的獨生兒子為拯救世人而犧牲, 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宣告籍由他的復活使人從罪及死亡中釋放出來. 為了紀念耶穌這位彌賽亞, 來自世界各地的基督教朝聖者, 從彼拉多將耶穌定罪的會堂開始, 帶著思念敬虔的心情步行上山, 直至各各他山上的聖墓教堂為止. 有些人更背著十字架, 象徵與基督同背十字架之路.

早在一世紀時, 已有不少追隨者, 自發地來這裡憑吊耶穌受難, 但害怕當時羅馬軍的迫害, 都偷偷地進行. 直至公元 313年, 君士坦丁大帝宣告宗教自由, 自己也成為了基督徒, 並為紀念耶穌的復活, 在耶穌被埋葬的地方, 各各他山上興建了一座宏偉的聖墓教堂Holy Sepulchre. 從那時開始, 模仿耶穌背著十架步行上山的活動才公開地流行. 到了17世紀時, 聖方濟各會修士聖利安納 St. Leonard of Port Maurice 曾大力宣告拜苦路的禮儀, 但因各宗派的意見不同, 苦道的路線曾多次修改, 到了1731年教宗克萊門特十二世 Clement XII, 採用聖經福音書中的次序, 確定了苦路十四處的位置和各式禮儀. 自此苦路成為了基督徒朝聖者的目標指引.

苦路由舊城東北面穆斯林區的聖士提門開始, 步行途經各站, 直到聖慕堂終點, 只有五百餘公尺, 行程不需半小時. 但虔誠的信徒可用上一整天時間, 在每個站點, 翻閱聖經禱告追憶, 更有模仿耶穌背著十字架, 走遍十四站. 我們也從聖士提門開始出發, 進城後左面的第一站, 就是當日耶穌被羅馬總督彼拉多定罪和判刑的會堂, 現為伊斯蘭教的一所學校, 從那裏那的窗戶可看到岩石清真寺. 右面第二站是耶穌被鞭打和背起十字架的地方, 建有鞭打堂和定罪堂. 沿著石路前行, 街道兩傍都是民房商鋪, 除了有售買記念品的商店多, 還有餐廳食店和售買日常食用品的店舖, 如蔬菜水果, 銀銅器盒, 香料衣服, 糖果小吃等. 樓房間有拱門相連, 是阿拉伯的建築特式. 不遠處左轉, 是第三站的波蘭教堂, 紀念耶穌第一次跌倒的地方. 從這裡開始, 街道比較狹窄迂迴; 教徒, 遊客和市民左穿右插, 穿流不息. 隨後有第四站的瑪利亞哀痛堂, 耶穌在這裏遇見他的母親瑪利亞. 古利奈的西門, 幫助耶穌背起十字架的地方是第五站. 來到第六站 附近時, 我們在那裏的餐廳稍為休息, 吃了一個簡單的中東特式午餐, 有炸豆球, 烤餅和豆醬, 加小許雜菜. 餐後繼續前往各站參觀. 在這苦路途中, 遇到不少穿著不同宗派禮服的教徒, 各式各樣, 甚是有趣. 第六站 是婦人維羅尼卡veronica替耶穌抹去臉上的汗, 現建有希臘天主教小教堂. 離開第六站繼續前行, 我們便進入了基督徒 區; 第七站的方濟各教堂, 是耶穌第二次跌倒之處. 第八站為希臘正教修院, 牆上有拉丁十架記號, 並刻有IC XC NIKA「耶穌基督得勝」的字樣, 為耶穌安慰耶路撒冷女子的地方. 第九站的科普特修院, 耶穌第三次跌倒. 我們從第九站轉左, 進入聖海倫娜堂頂的陽台, 由西北角的狹窄樓梯, 穿過細小的阿比西尼亞堂Abyssinian(即今日的埃塞俄比亞), 就到達聖墓堂前的廣場.

苦路的第十至十四站都在聖墓堂內. 進入聖墓堂後, 我門要從右面樓梯, 通往上層, 這是苦路設計者的心思, 是要信徒體會耶穌被釘在位於高處的十字架上; 二樓右面是天主教堂, 設有第十站, 耶穌的衣服被撕破分取; 旁邊的第十一站, 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 而左面的十二站, 為希臘正教堂, 是耶穌被釘時, 十字架座落之處, 耶穌也在此死了. 在十一站和十二站中間的下方, 就是第十三站, 安放了一個憂傷母親的木雕像, 是紀念耶穌從十字架 放下躺在母親懷裡. 堂內正門前地面設有一塊膏枺板, 紀念耶穌的屍體在葬前被抹膏油. 最後在堂內左面, 圓形建築物的中央, 為耶穌埋葬之處, 亦即第十四站, 仿照昔日的墳墓而造. 入口前安設的燈盞分上, 中, 下三列, 分屬天主教, 希臘正教和亞美尼亞教派. 墓中設有前後兩室, 前室為天使堂; 後室放有一塊約二公尺長的白色大理石, 象徵安放屍體的地方. 現今聖墓堂內, 共有六個教派設有教堂, 包括天主教, 希臘正教, 亞美尼亞教派, 科普特教派, 敘利亞正教和埃塞俄亞教派. 其中亞美尼亞教派設有最多小教堂, 而希臘正教擁有最大的管理權.

這是巧合嗎? 猶太教的西牆, 伊斯蘭教的岩石清真寺和基督教的聖墓堂, 三個教派的神聖建築, 都坐落在舊城區裡, 其位置相距最遠的, 只有五百多公尺. 在世界地圖裏只是一小點中的一小點. 但她卻是世界上最多人嚮往的地方, 也是最為人們所認識的地方, 無論你是否教徒, 也曾聽過耶路撒冷這個名字吧! 那裡每天所發生的事情, 被受世界各國所關注的. 有宗教家說: 世界是從耶路撒冷開始, 也會在耶路撒冷結束. 有歷史學家說: 激發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會從這地開始. 更有預言家說: 當岩石清真寺被毀時, 就是世界的終結. 當然還有很多五花八門的解說和理論, 也許當中有些是危言聳聽, 令人心寒. 耶路撒冷, 在她四千多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 不單成為多個宗教信仰的發源地, 也是民族與民族間所爭奪的地方; 她曾多次被摧毀, 也曾多次從廢墟中重建. 可以說, 世界上沒有其它地方比耶路撒冷, 受到這麼多的爭戰和流血. 苦難是必然嗎? 傷痛要經歷嗎? 是上帝的旨意? 還是沒日的啟示? 相信各種宗教信仰都有同一的 方向, 就是要人有善良的心, 愛護自已, 關懷別人, 追求公義, 和平. 誠願這個富有生命力的古城, 終會成為真正的「和平之城」.

 
Foot instagram facebook CK Lee email